建設高質量中醫藥服務體系
來源:大河網 作者:杜本峰 郝昕 時間:2022-7-26 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中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中醫藥智慧和力量。進入新發展階段,更要找準中醫藥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切入點和著力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康中國重要論述,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聚焦建設高質量中醫藥服務體系,著力中醫藥特色與內涵發展、轉型與融合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建設高質量中醫藥服務體系面臨的機遇
中醫藥事業發展在國家戰略的帶動下進入嶄新發展期!吨腥A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實施,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隨著《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發布,更是為中醫藥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健康中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多次提及中醫藥事業在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中的獨特優勢,并啟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為中醫藥事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健康服務需求拓寬了中醫藥服務領域。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全球性調查結果指出,全世界范圍內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患病的占20%,其余75%的人則處于亞健康狀態!饵S帝內經》已有“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這個“未病”就是機體一定程度上已經有了的陰陽失衡、氣血失常、臟腑功能失調等問題,但又沒有進入真正的疾病病理狀態,屬于亞健康。中醫藥以其獨特的優勢在亞健康調節、慢性病治療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為中醫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一帶一路”推動中醫藥走向國際化、全球化。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醫藥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項目穩步推進,這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發展機遇,對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我國與沿線國家和組織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共建了一批研究中心、開辦了一批中醫藥院校,為中醫藥事業迎來了更深層次的發展契機。
新時代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中醫藥質量評價標準和體系不健全。中醫藥源于經驗醫學,缺乏全產業鏈系統性標準體系,同時,中醫藥材生產水平還存在標準不高、新技術新方法推廣程度較低、科技水平滯后等問題,造成中藥材粗放的生產加工模式,導致中藥材藥性減退,進而影響中醫藥的治療效果。
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急需加強。目前,中醫教育規模和培養模式還沒有完全適應中醫藥發展的自身規律和客觀需要,中醫藥專業的培養方式西醫化明顯,簡單套用西醫培養模式,多年以來難以出現張仲景式的名醫大家!罢n本式”教育方法背離了中醫的培養規律,與臨床實踐脫離,“產學研用”模式不能充分利用,中醫技藝手法傳承不足,中醫臨床學科優勢不明顯,創新能力較低,導致中醫藥理論多年來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醫藥市場規范化程度低。健康已成為一種消費需求,中醫藥在健康養生保健方面的獨特優勢使其備受推崇,但還存在養生保健市場虛假宣傳、不法行醫、售賣虛假等現象,亟須健全監督措施和市場體系。
建設高質量中醫藥服務體系的路徑選擇
中醫藥學的獨特性是它不僅具有醫學性質和自然科學屬性,而且具有文化和哲學性質及人文社會科學屬性,體現東方文化的底蘊和思維。中醫藥學本質特征是從整體、功能、運動變化的角度來把握生命的規律和疾病的演變;在實踐中注重以人為本、三因制宜、整體調節,體現為個性化辨證論治,天然化的用藥,因此建設高質量中醫藥服務體系對推動中醫藥振興、構建新發展格局、貫徹新發展理念、促進中醫藥文化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完善中醫藥標準體系,推動中醫藥事業產業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讓中醫藥走向世界。完善中醫藥標準體系,深入實施中醫藥標準化工程,推進與中醫藥發展特點相適應的標準化管理,促進中醫藥特色發展、內涵發展、轉型發展、融合發展,持續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筑牢傳承基石,形成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全方位全周期覆蓋。遵循中醫藥特點,持續推進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優化,構建起院校教育、繼續教育、師承教育、網絡教育和終生教育貫穿于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教育體系。推動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的傳承與研究,深入挖掘名老中醫的寶貴經驗,豐富中醫藥知識理論體系內容,做到“古為今用”,推動校地、校企合作,加強產學研協調創新,加大中青年段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力度,找準基層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方向,發揮好高層次人才在隊伍建設中的“領頭雁”作用,切實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推進中醫藥進入國家創新體系。
加大財政支持,健全中醫藥健康服務保障體系。完善相應法律法規,健全監管和評價體系,構建一套既具有健康服務效果又蘊含中醫特色的科學評價體系。夯實中醫藥發展的物質基礎,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能夠及時、有效應對。加大政府對中醫藥行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創新中醫藥管理模式,規范市場行為。
構建中醫特色疾病預防治療及康復的健康服務體系。加大對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的政策支持方式,支持建設以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中醫醫療中心為龍頭,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室為骨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為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開展中醫醫聯體建設,持續支持以縣級中醫院為重點的基層中醫院建設,推動中醫藥優質服務下沉,為居民提供精準的各項健康服務。打造一批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
構筑“互聯網+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創新“互聯網+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加速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健康管理智能化開發與應用,聚集分散資源,推動數據資源共享,提高大數據在中醫藥行業的應用程度,充分展現中醫藥在健康干預、體質辨識和中醫調治等方面的獨特優勢。
上篇:
下篇: